跟痛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,由一系列疾病导致的足踝部疼痛症候群,好发于中老年人,尤其是运动员及肥胖者,男性多于女性,男女之比为2:1,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。
发病因素
足底跖筋膜炎、跟骨脂肪垫病变、跟骨滑膜炎、跟骨骨刺、神经卡压等。
治疗手段
第一阶段:患者发病数周,症状较轻。主要治疗方法有休息、冷敷、穿合适的鞋及鞋垫、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治疗1—2周。每天10分钟肌肉牵拉锻炼。
第二阶段:患者症状加重,持续数月,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夜间夹板应用4—6周,尤其使用于晨起行走疼痛的患者,夜间夹板及功能锻炼越早,效果越好。局部封闭:1 ml甲泼尼龙(40 ng/m1)最好配以适量局麻药效果更好,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可作为上述病例的辅助治疗,10—14 d为一疗程,可持续数月。
第三阶段:手术治疗前,主要治疗方法有: 体外震波治疗及石膏固定 。
第四阶段:保守治疗至少1年,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者,应行手术治疗。具体方法如下:
1、肢体锻炼
主要包括跖腱膜牵拉和跟腱牵拉锻炼。由于跟腱挛缩是引起跖腱膜炎常见的原因, 而跖腱膜牵拉有助于炎症的消退。每天反复的牵拉跟腱、跖腱膜是减轻跖腱膜炎患者疼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。
2、纠正足部应力
如使用足垫,高弓足使用半硬适应性足垫,平足使用稍硬的支撑性足垫,能够减轻跖腱膜牵拉,使用跟骨垫可减轻足跟部的冲击力量,从而减轻疼痛。
3、肢体固定疼痛严重时,可用夜间夹板或石膏托固定踝关节,免使跖腱膜在夜间痉挛,晨起活动时引起疼痛,固定的理想时间一般为1—3 个月,其疗效与夹板种类有关 。
4、体外震波治疗
5、手术治疗
极少数患者经过1年以上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,可采用手术治疗,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软组织松解、足底神经松解、跟骨截骨、跟骨骨刺切除及经皮跟骨钻孔减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