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关节遭受外力作用,使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,引起功能障碍者,称为外伤性脱位(简称脱位)。
发生脱位的主要原因:
一、外因
外伤性脱位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所致。其中间接暴力(传达、杠杆、扭转暴力等)引起者较多见。任何外力只要达到一定程度,超过关节所能承受的应力,就能破坏关节的正常结构,使组成关节的骨端运动超过正常范围而引起脱位。
1、生理因素:年龄、性别、体质、局部解剖结构等。
关节的局部解剖特点、生理功能与发病密切相关,如肩关节的关节盂小而浅,肱骨头较大,同时关节囊的前下方较松弛,且肌肉少,加上关节活动范围大,活动较频繁,受伤机会较多,故肩关节较易发生脱位。
外伤性脱位多见于青壮年,儿童和老年人较少见。
儿童体重轻,关节周围韧带和关节囊柔软,不易撕裂;关节软骨富有弹性,缓冲作用大。虽遭受暴力的机会多,但不易脱位,而常常造成骨骺滑脱。
老年人活动相对较少,遭受暴力的机会少,因其骨质相对疏松,在遭受外力时易发生骨折,故发生脱位者也较少。年老体弱者,筋肉松弛,易发生关节脱位,尤以颞颌关节脱位较多见。
男性外出工作较多,工作量较大,关节活动范围较大,发生关节脱位的机会相应也大于女性。
2、病理因素:先天性关节发育不良、关节和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较易发生脱位,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。
治疗手段
1、早期:脱位后1~2周,患肢因肌肉、筋脉损伤,瘀血内留、经络阻塞,气血流通不畅。治疗以活血祛瘀为主,佐以行气止痛。
2、中期:脱位后2~3周,患肢肿胀疼痛渐消失,或接近消失,瘀血走散,而吸收未尽,筋骨尚未修复。治疗以和营生新、接筋续损为主。
3、后期:脱位后3周以上,外固定已解除,肿胀消失,但筋脉关节愈合尚不牢固,机体气血虚损,肝肾不足。治疗当应以补气养血,补益肝肾,强筋壮骨为主。